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

聖誕來臨前的準備

       來德國已經3個月了,生活總算是慢慢進入正軌。11月中後,天氣就十分不穩定,不是突然烏雲密佈下起大雨,不然就是突然氣溫驟降。這樣灰濛濛的景象,有時會使人變得悲觀、失望,還好有「聖誕市集」的燈火照亮小鎮,夜晚還可以感受到溫暖。

       11月底,各地的小鎮就開始為聖誕節張羅,推出為期一個月的聖誕市集,家家戶戶擺出聖誕樹,商店也開始販售聖誕裝飾、禮物。為了應景,我到了附近的超市買了聖誕月曆,每天吃一顆巧克力,倒數聖誕節。



       每個小鎮幾乎都有自己的聖誕市集,而且都各有特色,像是波鴻的就擺了很多聖誕老人,多特蒙德有全德國最大的聖誕樹,科隆的聖誕市集散落在市中心周圍。每次去都最喜歡吃馬鈴薯絲餅(Reibekuchen)和熱紅酒(Glühwein),晚上去喝完身體都會暖呼呼的,而且還可以把杯子帶回去。在聖誕市集,還可以看到許多雕刻作品,大都跟耶穌有關。總而言之,聖誕市集一到晚上就像是臺灣的夜市,路上擠滿了人,而且還有賣很多吃的東西!

熱紅酒

馬鈴薯絲餅

\
波鴻的聖誕市集

多特蒙德聖誕樹
科隆百貨公司的櫥窗

      這次趁著周末,終於有機會到德國數一數二大的聖誕市集——紐倫堡,雖然說賣的東西和其他地方大同小異,不過還有專屬小孩的Kinderweinachsmarkt,裡面還有許多遊樂器材,像是旋轉木馬、摩天輪,想不到這裡是小孩的天堂,竟然還有賣專屬小孩的熱紅酒(Kinderpunsch),喝起來很像水果茶。另一個聖誕市集人更多,在廣場上還搭起棚子表演音樂,聖誕市集真的是「愈夜愈美麗」,來自德國本地、國外的觀光客都全家總動員,爸媽、小孩笑嘻嘻。







     離紐倫堡不遠的小城市「羅騰堡」也很有過節的氣氛,鎮上有一間聖誕博物館,裡面全是賣跟聖誕節有關的商品,有布置聖誕樹的裝飾、手工藝品、也有很多聖誕禮物可以挑選,不過驚訝的是,很多日本觀光客前來採購、朝聖,不知道是不是這些東西都很夢幻、可愛,很對他們的口味?








這裡有一間很像紀念品的店,其實不是…



這是藥局!!


     很多人都在期待下雪,不過現在還不夠冷,雪很快就融化了,再等一個月吧! 聖誕節對德國人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,就像是臺灣的農曆新年,全家會團圓一起吃晚飯,而且還要準備聖誕禮物,很多朋友還在傷腦筋要送什麼給家人,不像臺灣包紅包送錢就搞定了!下個禮拜就是聖誕節了,雖然沒有家人朋友陪伴,不過可以與流浪在異鄉的朋友一同慶祝,也就不孤單了!Frohe Weihnachten!

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Ich bin Berliner.

       已經接近深秋的11月,我跟著學校國際處舉辦的遠足,前往德國的首都——柏林。想像中的大都會,應該會是車水馬龍、熙熙攘攘,但在經過這次5天造訪,我對城市的既定印象完全大改觀。 
     
        坐了5個小時的遊覽車,我從德國的最西邊來到了東邊,距離十分遙遠,連坐我旁邊的德國人都只來過一次。在秋冬之際前往已經是旅遊的淡季,天氣冷颼颼,天空一片灰濛濛,不過絲毫沒有減少我們對這趟旅程得興致。

       因為第一天都在坐車的關係,除了房間check in就沒有其他活動了,我只繞了一繞Hostel周圍,不過晚上5點半天就黑了。

        第二天早上,我們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這座城市,搭乘遊覽車,聽著解說員的介紹,我們從東柏林跨越西柏林,從以前的蘇聯占領區,到美國占領的軍事領地。從建築的外觀來看,東柏林的房子確實比較單一、整齊,西柏林增添許多活潑的色彩,房子上面有許多的塗鴉和繽紛的圖案。


        第一站我們來到以前蘇聯建造的紀念公園,是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戰死將領得葬身之地,不過這座「墓園」卻沒有想像中的陰森,反而象徵著當時戰勝的榮耀與光輝,擺放著雕像與石碑,一座勝利戰士的石像象徵著永恆的正義。








    
         下午我們來到有名的「猶太人博物館」,建築的外觀很特別,據說是當時建築師為表現猶太人悽愴的歷史所精心設計的,不規則的刀痕正代表所受的責難。博物館本身很大,穿越一條條的長廊,從古代到現代都一一介紹,我特別對二次大戰那段他們被迫害的歷史很感興趣,展覽還擺放當時愛因斯坦欲逃亡美國的請託書。


博物館裡的迷宮

          晚上正是享受一齣好戲的時間,學校特別安排帶我們欣賞一齣燈光秀,廣告從地鐵、公車的大字報隨處可見,這結合舞蹈、歌唱、雜技的舞台秀,確實令人讚嘆,還記得最後一幕,一大片用紙做成的雪花從天而降,為聖誕節的來臨提前慶祝,真不愧是「柏林版的拉斯維加斯」!之後,我還和朋友品嘗了德國有名的啤酒和咖哩香腸,味道還挺不賴的。



   

    
          第三天起了個大早,搭著遊覽車到了距離柏林40分鐘車程的波茨坦,這裡是以前皇宮貴族的居住地,城市周圍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城堡和皇宮,彷彿還停留在二、三百年前普魯士王國的輝煌時代。


布蘭登堡門


        走訪這座古城就好像穿越時光隧道般,可以看到當時18世紀從荷蘭、法國逃亡的人民所建造的房屋、教堂,腓特烈大帝大興土木輝煌的宮殿,也可以看到當時希特勒設置蓋世太保的基地,甚至阻隔東西柏林的那道圍牆,也可在此發現遺跡。這座城市賦予重要的歷史意義。

荷蘭區
   
尼古拉大教堂
    
         第一站,我們隨著導覽員來到當時王子的宮殿——塞琪琳霍夫宮,這座美麗的宅邸就是當時三巨頭〈小羅斯福、邱吉爾、史達林〉主持波茨坦會議的地點,面對宮殿外有一座美麗的湖泊,冷戰時期,深厚的柏林牆曾經把它阻隔起來,當時的人無法欣賞到宮殿外的湖面風光。



 
當時三巨頭留影的地方
    
          之後,我們終於來到當時腓特烈大帝的寢宮——無憂宮,據說當時他大半輩子都住在這裡,每天從波茨坦到柏林處理朝政。整座宮殿可看出當時最流行的建築風格、上流文化,結合巴洛克、洛可可樣式的雕刻、裝飾,此外,還有當時蔚為風潮的中國茶樓,可顯示當時皇帝的博學多聞。很幸運的,我們有機會進入宮殿裡面參觀,就像是博物館般,每樣東西都是那麼精巧、細緻,甚至連當時腓特烈大帝吹奏的長笛都保存下來。參觀完後,只有一句感想,德國和中國皇帝過得生活水準有得拚!





        離開這座如童話故事般的古城,傍晚我們又回到柏林,繼續下一步的探險。我和朋友來到德國最老的百貨公司—Ka De We,就在動物園站延伸的選帝侯大街上,德國的百貨公司和臺灣得很不一樣,只有8層樓左右,但每一層賣的東西樣式也不少,還可以看到為聖誕節預備的當季商品。


        離開Ka De We,我和朋友搭著地鐵迅速前往布蘭登堡門,準備參觀德國的國會大廈,當時已經接近晚上10點,但人潮還是很多。搭著電梯,很快來到最上層,玻璃打造的透明圓頂,可從下面清楚的看到國會的開會狀況,之後,從圓頂周圍環繞四周,又可瞭望柏林的夜景,想不到白天和晚上的景色差這麼多,閃亮的燈光就像是寶石一樣,散落在這座城市,晚上的景色也別有一番風味。


國會大廈內部


       倒數第二天的早上,到柏林大教堂參觀,它就在御林廣場上,旁邊有一座長得很像的建築是法蘭西大教堂,中間則是柏林音樂廳。


御林廣場前的柏林音樂廳


柏林大教堂

          下午則來到柏林最摩登的波茨坦廣場,許多的博物館、音樂廳都在這裡,當然還有最科技的Sony Center,我們參觀的是電影博物館,裡面就像是科幻電影般巨大工廠,一層一層穿越長廊,瞭解當時電影製造、拍攝的過程,還有許多電影明星的回顧,很值得一看!




          接近傍晚,差不多是這趟旅程的尾聲了,我和朋友很興奮得見到當時的柏林牆,而且參觀的這天11/9正是它倒榻得那天呢!圍牆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案、漫畫、文字,已經變成藝術創作者的露天迴廊了,想不到曾經嚴肅、威嚴的柏林牆竟成了活潑、有生命力的「塗鴉牆」。






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這趟走訪柏林,讓我看到城市百變的風貌,雖然沒辦法全部一一詳細記錄完,但這趟旅程讓我深深愛上這裡,每一條街道、巷弄都有值得探索的價值,或許就是要花上一點時間,才能細細品味的!以後,我也會多多觀察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,或許就會發現另一片風景。


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

上學趣

    最近走路去學校時,發現天氣已經漸漸轉冷了,逐漸要從深秋進入漫長的冬天了。看來得趁著還沒下雪前,多去外面走走,多拍幾張照片了。


    這學期我選了6門課,2門德文課、3門英文課以及1門體育課,因為德語還沒有很好的關係,暫時沒有選全德文授課的課程,不過下學期應該會挑戰看看!

       我選的體育課「Rückenfit」,中文直翻就是「背部健身」,看似很簡單的一項運動,想說不過是肩頸、背部伸展而已,沒想上第一堂課後,之前的想法完全被大推翻。上課時,老師用德語說明,要我們跟著他做一樣的動作,從暖身開始,我們跟著音樂旋律伸展我們的肩膀、頸部、背部,之後做了各式各樣的練習,不外乎希望我們的背部能挺直,脊椎能呈一直線,上半身肌肉能夠放鬆,每次做完都滿身大汗。還記得有一次,老師要我們兩人一組,一人向後躺平後,另一人用球連續在那人背部旋轉移動,據說是可以讓背部放鬆的療法,做完以後確實很舒服。這門體育課真是令人大開眼界。

       學校因為有英文系的關係,我選了「Communication」、「Business English」、「Advanced Grammar」。
Communication」是一門綜合口語與寫作的溝通課程,老師是一位很幽默的德國人,上課著重在演說、講演的技巧,一開始就以歐巴馬就職典禮的演說文做為楔子,老師請我們與身旁的同學討論如何有效的演講這篇文章,從文章句法、修辭技巧到口語表達,非常受用,有時也會請同學上台練習,並要我們為自己想一篇正式的演講稿。

Business English」與我想像中的商業英文不太一樣,老師上課比較著重「經濟、商貿」,至於英文書信往來、專業英文術語比重比較少。不過,在台灣比較少能聽到歐洲人對於全球經濟的觀點,往往都是經由美國那邊接收的信息,所以,當上課可以聽到德國、法國、英國人對經濟時勢的看法時,也不失一個學習的機會。下禮拜老師要我們報告外國人與本國做生意的注意事項,雖然我是台灣人,我還真的不清楚呢!
    
       選「Advanced Grammar」的原因主要希望自己的英文不要退步,多多練習文法,不要回臺灣把英文全都忘光了!這是一門「Übung」的關係,上課主要是做練習,而不是全講課。每個禮拜都有作業,也有指定閱讀,期末則有一次測驗。

       德國大學部的課分成三種:VorlesungÜbungSeminarVorlesung就是大班的講課,通常一班好幾百人,而Übung就是小班制的教學,每個人比較有多一點的機會練習,通常會有討論和報告,最後Seminar是裡面課比較重的,因為除了每周有指定的閱讀以外,還有一堆的報告。另外順便一提,德文的課表還分成ct.st.ct.會晚表訂時間15分鐘上課,st.則是準點上課,這裡的學習氣氛還真是自由,完全沒有上下課鐘!

       回到我的德語課,我上的是「B1綜合一般課程」,包含聽、說、讀、寫。因為上課人比較多的關係,練習的機會有限,儘管有限,能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學習德語感覺十分有趣,像是西班牙人、法國人、義大利人、俄國人、中國人、印度人和南美洲人。不過每次老師要我們跟不同於自己母語的同學練習對話時,西班牙人和南美洲人總是湊不到同伴,因為會講西班牙語的人實在太多人了!另外,每次要課堂發表時,總是聽不懂西班牙人和俄國人講的德語,口音實在太重了,不過,每次上課都感覺像是個小小聯合國呢!
       
       另一門德語課是「Phonetics B1」,就是所謂的發音課,上課時每個人會有一台電腦,老師會要我們聽完一段對話後,錄一段自己的練習,想不到德語也是很有節奏韻律感的,可以跟著上下起伏身體搖擺。

      課堂之餘,我也找了幾個語言交換,其中一個是東亞系一年級的學生,他說他們每天都有3小時的中文課,還給我看了他們的習字本,看到他這麼認真,看來我也要加把勁了。

       總體來說,在這裡上課的感覺很不一樣,或許是因為選課很自由的關係,下課後比較少能其它同學交流,不過上課活絡的氣氛,確實和臺灣靜悄悄的課堂很不一樣,我後來才聽說他們在大學前,老師十分重視課堂參與發表,這會影響他們學習的成績,我想這可能是影響他們積極發表的原因之一,能看到這麼多人會搶著舉手發言真的十分令人驚訝。另外,這邊的選課系統有很不同,有些科系是要透過學校的電腦系統,有些則可以直接去上課,期末登記考試即可,不過,系統整體而言比較傳統,沒有臺灣方便。記得第一次課堂結束時,看到德國同學敲桌子,我還傻傻地問這是什麼意思,原來是意思跟拍手一樣,是表達對老師的敬意。
    
       體驗不一樣的學習環境,似乎讓我的視野的打開。能夠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,真的很難得,我會好好把握這次得來不易的機會。


明斯特(Münster)



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

我在德國的生活

       當每天睜開眼睛,不再是炙熱的太陽、翠綠的樹木,而是清爽的秋風、滿地的楓葉,人群的喧囂不是用中文,而是德語,傳來耳邊的不是敲鑼打鼓,而是教堂鐘聲,這些改變,將重組我對既定生活的印象。


波鴻市鳥瞰圖


       
漢堡中央車站
波鴻雖然不是臺灣所熟知的有名城市,但清靜、優美的環境還是有它迷人的地方,而且它正處於交通要衝,四方往來都十分方便,甚至要到其他國家也近在咫尺。德國的四通八達,陸運占了很大的比例,所以不管到哪裡,學會搭車很重要,但是因為不管是路牌、站名,或是廣播,全都是德語﹗我正想辦法克服搭車的恐懼。


   
       我住的地方Markstr. 離學校搭捷運只要一站,走路10幾分鐘就到了,十分方便。旁邊有兩家超市,一家Pizza店和沙威瑪,還有銀行和幾家商店,能住到這樣的宿舍真得很幸運。


   
       
Kemnader See
       前幾個禮拜,終於把生活暫時安頓下來,我和朋友有機會到學校後山的湖邊散步。這個湖很大,有載滿觀光客的遊輪,悠閒徘徊的野鴨,還有散步的遊客。這是第一次能和朋友們度過假日午後的時光,帶著野餐的食物,坐在河邊的草坪上聊天,並看著周遭的環境,感受到以前在臺灣沒有的悠閒,突然覺得,能熟悉的朋友、家人在一起聊天、相處,就是一種幸福,正因為離開舒適的臺灣,更能感受到親情、友情的珍貴。



       周末有空的時候,我也會和朋友一起到他家開伙煮飯,來到德國後,外食的花費都十分昂貴,所以能選擇的食物不多,迫使我得學會廚藝,為了觀摩其他人煮飯,和朋友開伙就是個「偷學功夫」的好機會。從食材的採購、清洗、切菜、下鍋、擺盤都必須一步步完成,因為還不太會料理,我大多充當助手的角色,心理默默的把做法記下來,回家練習一遍。這又讓我覺得:從前能過著「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的生活真的得來不易,更能體驗媽媽做菜的辛苦,從張羅的過程中,不僅耗費時間體力,還得兼顧家人的健康和口味。


 
    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有時候覺得緣分是很奇妙的東西,原本在臺灣不認識的朋友,竟仍在遙遠的德國一同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,原先在世界的一端的朋友,竟能在這塊土地上相逢認識,搭起跨國友誼的橋梁。正因為有這群人的陪伴,當絕望、挫折時能減緩心中的膽怯、憂慮,共患難相處的時光使我在寒冷的德國仍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!
魯爾波鴻大學校園(Ruhr-Universität Bochum)